如何成为一个向善、幸福的人

曲尼江楚仁波切
2024-05-16

我们基本上是用自己当下的价值观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的,从生命观来讲,这个人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无论这个人是好是坏,我们先要认知并确定共同利益:第一、他不能伤害到你,你也不要伤害到他;第二、怎么保持共同利益。

佛法里,处理事情有「增息怀诛」四种方法,这四个手段又可以分裂组合成无数手段,你可以综合起来用,唯一不能变的是你的向善之心。

要成为一个向善的、幸福的人,需要具备「福慧」二资粮。「福」指的是知识和物质;「慧」指的是驾驭物质、事物、知识的能力,包含“认知能力”和“控物能力”。“认知能力”是指我们的生活建设要产生价值;“控物能力”是指我们要能掌控这些价值,从而控制生命。最后综合为转物之力!

一、要有「分别」的「智慧」

弟子:我们小时候读了很多寓言故事,比如《东郭先生和狼》《农夫与蛇》,我的困惑就是——在接触陌生人时如何鉴别他到底是狼或者蛇?

曲尼江楚仁波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里,东郭先生没有智慧。佛教讲的「智慧」即是「分别」,你知道这是蛇、那是青蛙,这是小白兔、那是狼外婆,「智慧」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当我们用「智慧」的眼光去看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清楚他的性格优点是什么、缺陷是什么,或是他现在要的是什么?

假设你们在某个公司工作,如果老板要求员工“付出不求回报”,那基本上这个公司的人都要跑光了。工作一定是求回报的,毕竟还有养家糊口的责任。老婆嫁给你,虽然因为爱你,但如果你能给她提供一定生活与情感保障,她也会很开心;你每天吃她的、喝她的、还揍她的话,她会远离你或者弄死你。

所以,一定要知道「众生」当下的需求,承认并尊重这些需求

放在《农夫与蛇》这个故事里来讲,如果你认为蛇是温柔的,它就是来跟我相会的白娘子,那你就缺乏「分别」的能力,等同于没有「智慧」。

最怕的是你掉在「分别」夹缝里,认为这条蛇永远只会咬人是错的,认为这条蛇永远不会咬人也是错的;如果你有「智慧」,就会先了解基础情况——蛇可能咬人也可能不咬人,然后,找到共同利益去调伏他。

见到一个人,盲目地说他是好人,是误会是邪见;武断地说一个人是坏人,也是邪见;当你说这个人“不好不坏”,有点接近正确的意思了——因为好坏是精神上的;那说这个人“时好时坏”,也可以。但这四个判断对一个人的描述都是不「究竟」的——人其实没有好坏的定性,是他自己的选择与自他的经验定义造成了“好”或“坏”的结果,所以,我们无法评价人的好坏。

二、对自己要有准确的认识,时时修正并提升自己

曲尼江楚仁波切:上等「智慧」的人从来没见过蛇,但他有直觉,刹那之间便能知道蛇的具体情况,能感知到它的威胁;中等「智慧」的人必须见到蛇才能判断它是蛇,不摔跟头不知道有陷井;最堕落的其实是最“聪明”的人,摔了几次跟头都不知道它是蛇,一直把蛇当成小白兔。

你是哪一种?

弟子:我觉得自己能够比较准确地感知和判断,但无法去改变它,那我要如何保护自己?

曲尼江楚仁波切:那你还是属于对自己认识不清,需要进一步下功夫。

修行要「观自在」,第一、要看自己的心性;第二、要知道自己在哪个水平。

这很重要。

人世间投资两件事永远不会吃亏,一是教育,二是修行。

教育会让你知道蛇是什么,修行会让你知道被蛇咬了以后怎么自救。修行包含了能力,无论如何取舍,你都有能力解决。所以,你自己必须先要具有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具有这样的能力呢?

第一、在佛教里,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一般上师往往会密集地给予弟子知识和能力上的训练;

第二、经过密集训练之后,如果学生具备一定能力且考试及格,就要入世修行验证。无论是碰到蛇还是小白兔,永远树立正向的信仰——向上的、积极的方向永远不要变。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三、不要执着于把一条咬人的蛇变成可爱的、有道德的蛇;不要有“自己永远不被蛇咬”的期待;不要给自己设定唯一目标。一旦你设定了唯一目标,就没有出路,根本搞不过它。

所以,放弃期望,生起积极之心。

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修正自己的「功德」,「功」指的是“量”,「德」指的是“素质”与品质或功能。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前提是你永远不要丧失对正能量的信仰。这样的话,无论碰到的是小白兔还是蛇,对自他都有共同利益。对蛇最好的就是让它成为蛇,而不是把它训练成有道德的蛇。我们自身需要具备充足的能力,才能训练蛇,但在能力没有具足之前,先培养积极向上的习惯,然后反观自己,再利用所有机会不计得失地训练自己:一次被咬没关系,吸取教训,修正自己,被咬10次以后你就有免疫力、有抗体了。

三、保持向善之心,用「增息怀诛」的方法来处理事情

我们基本上是用自己当下的价值观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的,从生命观来讲,这个人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无论这个人是好是坏,我们先要认知并确定共同利益:第一、他不能伤害到你,你也不要伤害到他;第二、怎么保持共同利益。

佛法里,处理事情有「增息怀诛」四种方法:一、扩大事态来解决;二、压制事态,好比使用青霉素;三、保持原状态让它自生自灭——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任由它去;四、远离或者直接消灭事态——比如两个人谈恋爱,但发现没有共同利益,那就远离,过几年等两人都懂事了再结婚。

在共同利益及大众利益的基础上,要熟练地利用「增息怀诛」慈悲四业的四种方法。

有人认为佛教徒不能打仗,那是错误的。当涉及到大众利益,需要脱下袈裟拿起枪的时候,你就必须成为勇敢的战士;同样的,在公司里面,一定要以公司利益为先,这是人最基本的道德——你要知道脚踩在哪里,立场在哪里,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一步一步让事情趋于完善。

一下子就把所有人都想成是好人或者一下子就把所有人都想成坏人,都是不行的,我们要尊重生命的多样性。无论好人坏人,先欢迎他们来,如果没有共同利益,伤害到国家、集体安全了,该出手就要出手,因为广大老百姓需要活下来。

「增息怀诛」这四个手段又可以分裂组合成无数手段,你可以综合起来用,唯一不能变的是你的向善之心。对善失去信心是我们力量不够,善是最大的力量,其内在必须是了了分明之智慧,才会让你身边的人都开心,最终你也就提升与开心了。只要你死的时候觉得此生无憾、真开心的话,听说都不需要超度,一睁眼就在天堂了。

四、尊重是保持人与人恰当距离的唯一方法

我们永远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得100%完美,所以,做事不做绝,“留三分,用七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要太近,否则就像烤火一样会烧到你,太远了你又会觉得太冷。保持恰当的位置,有时是五厘米,有时是一千公里;有时越亲密的朋友越要给他留面子,他的有些缺点你要假装看不见、不能说出来,要保持一万公里的距离;有时你又必须在当下和他亲密无间、知无不言。

如何在关系中保持恰当的距离?保持尊重!无论是亲密的朋友还是敌人,都先保持尊重。尊重会让你稳住你的心,看到全局,不会被情绪和经验蒙蔽,保持你的「心」是「了了分明」的状态,远离后天产生的暂时的「知见」和「习气」,你就会对这个人有清楚的认识。

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而是用自发的尊重让你的心达到「了了分明」的状态,目的是让大家能够明察秋毫。所以,学会尊重是保持恰当距离的唯一方法,一旦有了尊重,「智慧」自然就会显现。

尊重的特征是—— 清晰,积极,不累。当你在一位你很尊重的长辈旁边,你是有智慧、有爱心的,说话是得体的;当你对他失去尊重的时候,你会变得暴躁、会用恶言攻击,「轮回」就随之产生,一盘好棋也会被下烂。尊重是一辈子的修行,有了尊重,行为就会恰当。

绝大部分人都有向善之心,因为每个人都想活得好,但人是群居动物,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皆大欢喜”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最舒服的状态 。比如在这个公司你们都赚了钱,道德、素质以及认知都得到了提高 ,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三观;每个人都互相理解,不只是用语言、哪怕一个笑容都能相互感知心意,团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是最高境界,但这需要经历很多「增息怀诛」才能达到。大家一定都要有这样的「知见」,其实每个人都想达到这样的境界。

五、如何成为一个向善、幸福的人

修行只跟「功德」有关,跟帝王将相无关。

要成为一个向善的、幸福的人,需要具备「福慧」二资粮。

 「福」指的是知识和物质;「慧」指的是驾驭物质、事物、知识的能力,包含“认知能力”和“控物能力”。“认知能力”是指我们的生活建设要产生价值;“控物能力”是指我们要能掌控这些价值,从而控制生命。最后综合为转物之力!

这是人类的两个欲求。佛法也是这两个目标,一是积累好工具叫“资粮”;二是能驾驭精神和物质。

人活着只要具备「福慧」二资粮,基本就到了自由境界;一旦具备了「福慧|二资粮,「功德」就产生了。积累知识和工具就叫“功”,需要反反复复加工;掌控物质和精神的能力就叫“德”,是素质和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本事”。

“本事”决定一切,那“本事”要怎么来呢?先从有形的物质和知识中获得,然后再训练与开启拥有无形的掌控精神和物质的能力。如果你具备了这两种能力,你和“蛇”的故事就会变得很美丽,就脱离了《农夫与蛇》的故事母题了。

来源:曲尼江楚仁波切开示 

时间:2023年4月26日

地点:北京‍

编写:方真

文字校对:陈飞

录音校对:思捷

设计排版:噶玛楚臣加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