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发心

曲尼江楚仁波切
2023-10-14

佛性是用慈悲提炼出来的、具有自我建设性的、不增不减的、能够觉悟的这种性,觉性本身无好坏,关键是能够利用觉性,这就要从“皈依发心”来训练我们的心性。

如果不能从本心上起作用的话,你再明白“心性无处不在”、“心是一切”、“心中的心”或“心外的心”或其它什么心,无论对心如何描述,也不过就是在描述一个身外之物,所以你应该往自己身上看,甚至找到一个突破口,皈依发心、慈悲心最基础。

我不太喜欢念经、举行仪式,也不太喜欢灌顶,我喜欢简单一点直奔主题。

我觉得大家基本上已经读过大学,闻思了很多,学了很多知识,虽然佛教知识跟世俗知识有一些区别,但不管是哪种知识,如果不能从知识的出处、能知者、能识者是谁入手,知识永远是不够的。学海无涯苦作舟,苦无尽头!因为没有找到标签与认知的根源,一直在所知与能知里打转轮回。

比如说大家会觉得我们面对的世界如此深奥,但无论怎样探索这个宇宙这个世界 ,你永远探索不到尽头,没有办法停下来给这个世界一个定义,所以我们就需要一个终极轮回的手段来终结这种误会。某种意义上误会是一种理解,正确的理解也是误会——合理的误会、被大家接受的误会。

一、空性的意思是无自性

在无穷无尽的法界里,在广袤的宇宙里,其实任何见地都是成立的,那就是空性,你怎么解释它都是对的。我们不是去求怎么解释它的方法,我们应该了知"这种怎么解释定义都可以的、存在本身的一切可能性"叫空性。

空性的意思是无自性,无自性的意思不是没有特性,而是我们可以给它一切意义,这个意义是由我们确定的,所以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的心都无自性,所以在讲无相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任何事物可以显现不同的相。

比如在座的部分女性时而是女儿,时而是妻子,时而是妈妈,时而是奶奶,一个人可以具有不同的、无数的层面。所以无相的意思并不是要消除相,而是可以有一切相,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空性。不要以为空性是一种定性,连定性也是空性的,绝对的概念都是空性的,因为没有一个概念是不可以改变的。

所以在认知上,我们应该灵活地去利用我们的执着,执着不是不能有,是可以有的。但执着的唯一缺陷就是只抓一个、只能一样,不能两样,这是它的问题。那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从多个角度,允许不同的声音,允许不同的条件,这样的理解恰恰是突破了概念。

不然的话,概念一直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包括我们的性别,甚至是从你当下的高不高兴来确定的,所以很难绝对地说”这个概念是对的,那个概念是错的“。很多人认为”没有对错“,其实也是错的,在相对的那一刻,是有对错的。对错来源于这个概念是否能够为我们利用,是不是对我们有利,从这个意义上,对错是存在的。

二、利用爱欲来解放自我

我在当下是有“我”的,但是我们会分析“我”从哪里来,“我”是被造作出来的,“我”是被定义出来的,“无我”已经有“我”了,并不需要去把“我”刻意地消除,要找到能够产生“我”的根本,定义“我”的根本,我们要知道这叫“识得本心”,如果识不得此本心,无论你做什么,烧香拜佛也好,把家产全捐了也好,都没有任何用,所以都得向心去,那怎么向心去呢?

人的一生中我们都是有情感的,所以才叫有情众生。一切众生皆是因爱欲而生,是因为爱欲就是心的创造性功能,因爱欲故而发展成有相——诸般相,诸种相,种种相。我们要把爱欲这种本能,调伏成能够被我们利用的这种不增不减不净不垢的心,要被我们利用来解放自我,而不是有些人说明心了见性了就停留在心的认知与安立名相描述的层面,那也是不解脱的。我们需要了脱得了心,掌握得了心,所以先要识得本心,再利用心。

关于利用心,各个派别有不同的作用,但是所有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作用在心性上的,因心而生,因心而灭,生者灭者,谁是能生能灭者?是心的能生能灭。所以我们要能够利用它,而不是把它分离。有些人会说我是全身心的,会一直迷恋于一种有相并且顽固的心,而不知道此心是遍布一切、无处不在的,超越一切精神意识与物理现象。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在我们的整个人生里面,发现我们的心其实体现为本能欲望,我们的种种欲望本能恰恰是这个文明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你会发现你的一生都是在为你的本能服务,也是你的本能在起作用。

这种本能就是本心的光明,本心要解放出来,那就需要用慈悲的见地与技巧,因为慈悲是适合大家的。简单讲,大家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仅是干净的空气和水,还必须有一个互补、互利、相互支撑的共同利益为基点,这样才能打好现实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而这种共同利益的现实性与刚需性,恰恰使得我们找到了慈悲这种不得不行持的智慧之道。

三、从皈依发心来训练心性

慈悲是一种圆满的智慧,很多人在讲经的时候只讲智慧不讲慈悲,那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是有情众生,所以我们有种种爱欲,我们的本性就是爱欲,我们要真正地着重于自己的本心,就要在爱欲上下手。

此爱欲不增不减不净不垢,我们要把它认知出来,再加以利用,这才叫佛性。

佛性是用慈悲提炼出来的、具有自我建设性的、不增不减的、能够觉悟的性,觉性本身无好坏,关键是能够利用觉性,这就要从皈依发心来训练我们的心性。

每天坐在那里观修我们所讲的清明周遍,其实这些都是从经验上来的,这是一种形容,只是这个产品的标志招牌,所以看了《金刚经》《心经》以后不要高兴得太早。

如果不能从本心上起作用的话,你再明白“心性无处不在”、“心是一切”、“心中的心”或者“心外的心”或其他什么心,无论对心如何描述,也不过就是在描述一个身外之物。你应该往自己身上看,甚至找到一个突破口,皈依发心、慈悲心最基础,所以在念任何经文的时候,都要先念皈依和发心,皈依什么?皈依佛、法、僧。

四、皈依发心

“桑杰 却当 措记 秋南拉”

“桑杰”在藏语里面是佛的意思。“桑”是一种对本心觉醒状态的描述,本心佛性醒来的意思,“杰”是像花一样盛开、无有间断衰亡的意思,本心完全流露完全显现的这种状态,我们叫佛,藏语里面叫“桑杰”。“却”是法的意思,“措记秋南拉”,就是说佛及法和他的眷属,他的眷属指的就是僧伽。

诸佛正法圣僧众,这就是三宝。如果只承认和追随外在的三宝,你只能成为一个相当于外道的佛教徒,如果你只是追寻外在的佛,外在的法,外在的僧,你等于只是在往外求一种救护,这点一定要清楚。

诸位可能已经忘记了,咱们在皈依的时候,皈依佛,是因为我们和佛是同样的人,所以佛有佛性,我也有佛性,所以要皈依佛,要认知自己的圆满佛性;皈依法,要因法而认知到自己本有的这种智慧;皈依僧,何为僧?是一切追随觉悟者,学习他的教言,行慈悲道、行菩萨道以利己利他,然后以众生的解脱为己任的这种慈悲的修行者叫僧伽。

智慧是什么?能够分辨的这种能力就叫智慧。但你们平常的理解就是聪明,反应快,想的多,该想的也想,不该想的也想,别人想不到的,你都想得到,这个叫聪明。智慧是一种统一究竟的反应,能够反应能够分别,比如人家打你一个耳光,你会马上疼或者哭,这种没有两元但能认知分别的功能叫智慧。

这种智慧,这个功能是大家均等的,所以智慧无有高下。实相上,一切众生的智慧是没有高低的,只是因为自己的执着导致对智慧的遮掩程度不一样,所以究竟上智慧是众生平等的。

如果皈依了佛法僧,只是希望佛法僧来挽救你、为你服务,那你不如花钱去住酒店,更会有被服务的感觉。如果你想要真正的解脱,你必须利用佛法僧来认知出自己的圆满佛性,佛性的两个方面就是智慧和慈悲。


“向秋 巴度 达尼 嘉速契”

皈依于佛法僧,当你究竟成佛的时候是不需要佛法僧的人,就好像你开车开到家门口,把车放在车库里就行了,你可以进入客厅,就不需要在家里面再开车了。如果你已经究竟地觉悟了,你已经达到觉悟的层面,那时候就不再需要去皈依什么佛法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汉语翻译成只要我达到了圆满的这种菩提,我就再也不需要进行这样的皈依。

就是说在没有完全证悟完全成为正等觉之前,都要保持对三宝的信心。


“达给 谨梭 记贝 虽南记”

“达”是一种古文的称法,就是我追随三宝,信仰三宝,认出自性的三宝,追随着自性三宝的时候,我所行的所有功德,无论大的功德,小的功德,身的功德,语的功德,意的功德,种种功德,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的。


“卓拉 片契 桑杰 珠巴修”

我这些功德是为了成佛,但是成佛的目的在利益众生,这个就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菩萨道,在这里面叫皈依和发心。所以在念任何经文的时候,我们先会念皈依发心,你们最好背下来。

皈依和发心很重要,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念这个,这里的意思一定要明白,在究竟成佛之前,我都将永远追随佛法僧三宝,我所有布施、忍辱、持戒、诵经、礼拜等等功德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一定要立下这个愿。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慈悲心、菩提心,我们是需要从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开始的,愿行菩提心都从皈依发心开始。

来源:曲尼江楚仁波切噶举共修唱诵学习

地点:温哥华

时间:2017年8月19日

编写:方真

文字校对:陈飞

录音校对:方真

设计排版:噶玛楚臣加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