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传承及噶举派历史简述

大司徒仁波切
2023-02-24

一直到冈波巴之前,玛巴噶举传承都只有一支,但自冈波巴传授玛巴噶举传承给弟子之后,发展为四大八小。有些人以为香巴噶举是四大八小里面的一支,那是完全错误的想法。

当我们说“噶举”时,有人会认为只有一个传承,但事实上有玛巴噶举与香巴噶举两个传承。它们有一个相同的来源,但却是两个不同的传承。

藏传佛教传承

当今,许多人说藏传佛教有“四大教派”,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说法,藏传佛教实际有“八大传承”。

首先是宁玛传承 (Nyingma),一直都称作“宁玛”,从一开始就被称为是“宁玛”(旧译派);

第二是噶当传承 (Kadampa),一直到宗喀巴 (西元 1357-1419)与在噶当(Kadam)的甘丹寺(Ganden)——宗喀巴创建甘丹寺,之后即改称为“格鲁传承”;

第三个教系原本称为“道果”(Lamdre,音译:“朗浙”,“朗”是道的意思,“浙”、“浙晡”是果的意思),但因主寺位于“苍”这个地方 —— 那个地方的土地称为“萨迦,地貌像是“拉达克“,没有什么树,土地都是灰色的。“萨,意指土地,“迦”的意思是灰色、无彩色的,所以,在该地建寺之后,就被称为是苍萨迦,不过,在那之前都称作“道果传承”;

第四个是“玛巴噶举”;

第五个是“香巴噶举”;

第六是“谢介”(Zhijed,“倔”Chod)传承,意思是“止息”——“谢”的意思是平静、止息,“介”是“做”的意思,意指去做、平息。这是由帕当巴桑杰及玛吉拉吉卓玛 所传下来的传承,今日则以“倔”(施身法)闻名,事实上此传承也有许多的法门,不过现代人们常将此传承与单一特别的修持法门施身法连结;

第七个派别或传承称为“就竹” (Jordrug,六修持一—“就瓦”意指应用、修持法,“竹”是六的意思),即当代所称的“觉囊”传承,此传承仍延续着,而且相当受到瞩目,因为他们建立了许多法座寺院,一在印度的欣乐(Simla),另一在尼泊尔等等;

第八个传承是“多杰松吉念竹”(意指三金刚修持传承:身金刚、语金刚、意金刚),其后即成为“乌金念竹”( Orgyen Nyendrub)——由喀竹乌金巴将此传承传递下来,此传承已经融入其他的传承,像是“倔”的传承。

就像这样,藏传佛教有八个主要的傅承,其中五个传承现在还很受瞩目,“觉囊传承”则在复苏之中,所以有六大传承作为代表,藏传佛教正传续着,因此,如果你想正确地描述,应该说当代的藏传佛教有“六大教系”。当然,我们常喜欢不是那么的精确,因为那样比较有趣,太精确反而会感到无趣。若是我们这里、那里犯一点小错误——我们不说八大传承,我们说六个或五个——这或许不是出自于无知,而是留下一点谈论的空间,所以我才会说这些。

噶举派历史

诚如受邀请的,我将简短地讲授“多杰羌通玛”(《金刚总持祈请文短轨》)这个大家熟悉的古老法本。“通玛”的意思是短轨的祈愿文,此愿文以“多杰羌”开始,“多杰羌”是金刚总持的意思。这个愿文是由“边卡江帕桑波” 所造,大约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撰写的。此愿文被描述为是“达举企宜孟浪”,意思是冈波巴传承共同的祈愿文,即《达波噶举传承祈请文》。

整个冈波巴的传承,在他之后发展为四大八小,或曰八子嗣传承(其下实有许多分支传承),即著名的“噶举切息穹解”。这些传承皆源自于冈波巴 (西元 1079-1153),因此称为“达举”(“达”是达波,冈波巴的出生地;“举”是延续、继续的意思),因为一直到冈波巴之前,玛巴噶举传承都只有一支,但自冈波巴传授玛巴噶举传承给弟子之后,形成了许多的分支。噶举传承事实上是源自于金刚总持佛,他将法教传予各个大师们。

此传承由两位西藏弟子所领受,他们是在十一世纪到印度去学法,他们待在那里许多年,向他们尊敬的大成就上师们学习,一位是玛巴碓吉罗卓,即后来著名的玛尔巴译师 (西元 1012-1097);另一位是“琼波南觉” (西元 978-1079),即后来著名的“咯竹琼波南觉”。他们两位后来都成为证悟的大师,他们带回西藏的法教就称为 “噶举”,玛尔巴的传承称为“玛巴噶举”(Marpo Kaeyu);“琼波南觉”传下来的法教就称为“香巴噶举”(ShangpaKagyu)。

玛巴噶举的傅承,一直传到冈波巴都称为玛巴噶举——玛尔巴传给密勒日巴,密勒日巴传给冈波巴。香巴噶举的传承也延续下去,曾经盛极一时,不过,后来就变得很低调,之后,到了八邦寺第一世蒋贡康楚罗卓泰耶 ( 西元1813-1899)时,在八邦寺复兴了香巴噶举传承。由于前一世卡卢仁波切(西元 1905-1989) 与他的弟子前一世波卡仁波切(西元 1940-2004) 及其他人的缘故,传承延续下来,到今天已有相当的规模。

《金刚总持祈请文》前三个颂偈综述

1. 关于传承历史方面的澄清

关于传承的历史方面,有人对传承有些困惑,例如,当我们说“噶举”时,有人会认为只有一个传承,但事实上有玛巴噶举与香巴噶举,两个传承。它们有一个相同的来源,但却是两个不同的传承。

藏传佛教有八大传承——当然,全都是源自于印度。当我们说四大八小的时候,我们指的是玛巴噶举从冈波巴之后的分支。所以,达波噶举有四大分支,其中一支叉分为八支。例如,噶玛噶举有三个分支:它们分别是苏曼(Surmang)噶举、念督 (Nyendo)噶举及贾敦 (Gyalton)噶举。除此之外,每个传承也都还有一些小的分支,但这三个分支一苏曼、念督、贾数噶翠是噶玛噶举非常清楚的分支。

有些人以为香巴噶举是四大八小里面的一支,那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因为香巴噶举和玛巴噶举是同一时期由印度传入的,它们在历史上是相当的。所以,我希望以上这些都已经澄清。

2. 由金刚总持到帝洛巴传承的澄清

还有一点我想要澄清的是由金刚总持到帝洛巴的传承,由释迦牟尼佛到帝洛巴之间,有多个世纪的落差,我们谈过无间断的传承,所以,在释迦牟尼佛与帝洛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传承的延续称为四噶举“噶习举巴”——帝洛巴由四个传承法脉领受法教。第一个是上承释迎牟尼佛一直传到帝洛巴,由上师传予弟子的无间传承,这是“陵举”(远传承),透过领受法教与实修,帝洛巴获致证悟。

之后,帝洛巴直接由佛陀金刚总持(佛陀化现为金刚总持的形象)那里领受法教,这是“聂举”(近传承)。因此,“多杰羌千帝洛”一直传续下来,我希望这个现在已澄清了。

3. 关于达波噶举定义的澄清

接下来是达波噶举的定义,因为“金刚总持祈愿文短轨”被称为是“达波噶举吉梭碟”(“达波噶举传承祈请文”)——“吉”的意思是一般的,“梭碟”是所请文 、礼赞的意思,所以是礼赞达波噶举,达波噶举日常的礼赞文。但那是什么意思呢?

直到冈波巴,玛巴噶举的传承都是单传,但冈波巴之后就传播开来,就像是一棵树有一个主干,然后分为四个主要的支干,其中一个支干又有八个分支。当我们在念“达波噶举传承所请文”时,清楚地描述出来,希望这一点现在也已澄清了。

4. 关于大手印

接下来是所有达波噶举共通的“撒朗洽嘉千波”——甚深道、大手印道,这里也非常清楚地提到,我希望这一点也已澄清了。

多杰 羌千 帝洛 那若当

(金刚总持帝洛那诺巴)

玛巴 密勒 却杰 冈波巴

(玛巴密勒法王冈波巴)

读速 谢洽 棍千 噶玛巴

(普明三世遍知噶玛巴)

切息 琼界 居巴 增南当

(四大八小传承持有者)

哲大 擦速 巴滇 竹巴梭         

(止达察派具德竹巴等)        

撒浪 洽嘉 切拉 阿涅贝

(于甚深道大印得自在)

 酿美 卓棍 达波 噶居拉         

(达波噶举无比众生怙)          

梭哇 喋梭 噶居 喇嘛南

(于诸口传上师作祈请)

居巴 增诺 南他 钦吉洛 

(持有传承记述祈加持)

一开始的时候,有一点非常的重要“居巴进诺南踏钦吉洛”(持有传承记述祈加持),我,身为一个达波噶举的追随者。为什么我可以说我是一个达波噶举的追随者?因为,我从达波噶举传承领受到法教。然而,身为一个达波噶举的追随者,我应该要怎么做呢?

我应该要修持我所领受到的法教,依此方式,我就能延续这个活的传承。然而,修持是为了什么呢?那样,我才能达到跟我上师们一样的了悟,如此,这个传承才能延续,再将法教传予其他人;助他们解脱,让他们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获得自由。这是第一个偈颂。

贤洛 公记 冈巴 松巴欣

(教云离欲即为禅修足)

涅固 贤巴 美巴 钦吉洛 

(无着名闻利养祈加持)

瑟诺  棍拉 洽贤 美巴当        

(于诸饮食财宝无系念)        

策迪 堆他 却贝 公千拉

(断离此世贪惘之行者)

谟固 公吉 果喔 松巴欣

(教云虔敬即为禅修首)

觉明 谟固 皆哇 钦吉洛

(加持生起无伪之虔敬)

第二个部份是真正的祈愿,一开始,我们要将心由完全沉浸、执着于轮回,转而朝向证悟 、解脱的道路,这就像是基础,像是脚一样——你必须要有脚才能走路。

第二个偈颂是虔敬心与愿心,如同是头。这个对修行者而言非常、非常的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虔敬心、没有愿心,就无法培蕴一切——没有虔敬心和愿心,你是无法培养蕴酿,你是无法进步的。

莹美 公记 哦息 松巴欣

(教云毋逸即是修正行)

刚夏 多贝 哦喔 梭玛喋

(随显即悟体性自如如)

玛觉 喋卡 觉贝 公千拉

(住于任运无整之行者)

公洽 洛当 察哇 钦吉洛

(修行远离妄心祈加持)

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个我讲到的是不放逸、不散乱,或许我们可以将之视为是修行者最基本的事。为什么我们要坐下来呢?为什么我们要绕寺庙呢?为什么我们要拿着一串念珠?为什么我们要念诵祈请文?为什么我们要在佛前、坛城前,或其他前顶礼呢?这一切都是要停止我们散乱的心。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从事太多的工作,那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那就是我们所谓的 “在轮回中流转”。

身为一个修行者、瑜伽士,你也可以说“周末的瑜伽士”,或是“非全职的瑜伽士”,不论你怎么称呼,但如果一个人是真心感兴趣,希望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瑜伽士——即使我们此刻做不到,但我们仍然希望能成为真正的瑜伽士——那么,至少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做,就是不要像过去一样的容易分心。

譬如,我是用我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不是在文献或电影里看到的,而是可见的血肉——有些人戴着耳机,听音乐,看电视。他们还有一个遥控器在选台,一罐啤酒,以及点燃的雪茄烟,我亲眼看到的!那实在是太过了,你们不这么认为吗?

至少,如果你在喝酒,你就不要抽烟;如果你抽烟,你就不要同时又喝酒;如果你在看电视 ,你就不要听随身听;把随身听放到一边去,看电视在播的是什么。这种人可没发疯,他不是疯子,他们有能力做各种事情,是非常正常的人,但他们就像那样。所以,至少我们的心不要散乱成那样,我们不需要迷失。

这些人之所以要做这些事,是因为他们想要迷失:一个不够,两个不够,三个不够,四个还是不够——即便是五个,我碓定还是不够,必定还要有其他的东西才可以。各位都知道,过了一段时间,雪茄烟就不够强了,或许他们需要注射之类的。所有这类的事情正在发生中,就在这里发生!

身为一个禅修者、修持者,或多或少,即使你有家庭、有工作、有事业,乃至于你对人生有许多的规划,那没有关系,你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的瑜伽士,但是你是一个正在生成的瑜伽士,所以,停止与减少所有会让你迷失或散乱的事。如此,你的时间、精力和一切,才能充分地发挥,才能专注在你的目标上,不论是世俗的目标或是佛法上的目标——你的佛法目标与轮回目标应该要互补,你在轮回中的目标不能和你的佛法目标背道而驰,它们要能彼此支持。

如果你希望生活在轮回里,同时修持佛法,那么,慢慢的,也许在此生你就能成为一个瑜伽士;若非此生,也许下一生就能达成。无论如何,用这样的方式,你在此生会有些真正的成就,我指的是关于佛法修持方面的成就。

第三个偈颂的这四句,其含意要比我刚刚所说的要多得多,它所讲的是真正的不放逸,真正的认识自心本性、所有那一切。整体来说,我们也了解不放逸的基础,就是从现在起我们的生活要有非常清楚的方向,有原则、清晰、和谐,所以,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活动,就不会有害于我们证悟的愿望。

以上,是我认为我们至少可以从这里面学到的。

来源:第十二世大司徒仁波切讲授《金刚总持祈请文短轨》

编辑:方真

文字校对:陈飞

设计排版:噶玛楚臣加楚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